人生留存一段记忆只是片刻,而时常怀想一段记忆并将其蕴含的精神传承却是永恒。 ——题记
他,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怀揣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开创出中国紧凑型玉米高产道路。40多年来,他致力于高产玉米的育种、攻关和推广,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先后两次创造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选育的玉米优良品种增加经济效益1300多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业界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是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员,2015年又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他—就是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
我与李登海有着特殊的“姻缘”,不仅家乡在同一个乡镇,而且两个村庄紧紧连在一起。1984年6月我调到莱州市委宣传部之后,就开始关注李登海的一切工作动向。《育种大王李登海创造夏玉米高产纪录》《李登海创办我国首家民营玉米研究所》《种子的品格》等许多报道都是我“不请自到”采写的,并长年跟踪宣传,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技日报、农民日报等各类媒体累计刊发稿件达460余篇次,是我在莱州工作期间所有报道过的单位和人物中发表最多的,其中有多篇作品还获得了省级好新闻奖。在常年累月的交流和采访报道中,逐步加深了我对李登海崇高情怀的了解与敬仰,也增进了我们彼此间的信赖与感情。有关他的报道,不管是不是我撰写的,凡是认为有价值的,我几乎全部都分门别类的收藏了起来,包括他从海南岛给我的来信、电报等等。1994年6月,组织上任命我为烟台电视台副台长,主管新闻宣传,虽然与登海见面的机会少了,但我们依然心心相印,彼此常常挂念着……
今年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特殊年份,恰逢自己从事新闻报道也整整40个年头了,在这个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节点,历经一年多的精心筹备,我把饱含自己大半生心血的新闻作品结集整理准备出版一本书,书的名字定为《登攀》。它既是我的笔名,更重要的寓义是:永不满足、不断超越,线年新闻生涯不懈追求的印记。这部长达五十余万字的作品集,筛选收录了十余篇有关李登海的作品,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占据了较大的篇幅。翻看着这些长达几十载、跨越两个世纪的珍贵资料,回忆那些激荡人心的难忘岁月,更激起了我对登海的思念,愈发想与他见面叙一叙……
2018年8月16日,远在宁夏休年假的我,禁不住与登海种业分管宣传的副总经理颜理想电话联系,计划近日去看望李登海叙叙旧,没想到颜总很快回话,登海院长也期待着与我这个老朋友会面。8月17日晚8点我从宁夏赶回烟台,18日早上就与爱人一起急匆匆地赶往莱州。
一进公司大门,颜总已早早地在等候了,他十分热情地把我领到了公司接待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挂着“天道酬勤”四个苍劲有力大字的书法作品,还没等我细细品味,登海院长已携夫人张永慧风尘仆仆地从田间赶了过来。
“兆安你瘦了,但精神很好”。20年没见了,登海紧紧握着我的双手关切地说,“时间过的线岁了,头发是染过的”。“时间确实不饶人,我也马上60岁了”,寒暄中,我上上下下仔细地打量着登海,他仍然是我心中那熟悉的面孔,那熟悉的声音,更加质朴、亲和、坦城,没有丝豪一个上市公司大老板的“架子”,记忆仿佛把我又拉回到了30年前与他一起在海南育种田里的岁月……
1987年1月,我赴海南岛陵水荔枝沟村,采访李登海在海南的第一个育种基地。
青山不老,壮心不已。落座时,登海十分缓慢,起身时则需两手支撑着沙发的扶手,他说:“我前年刚做了腰椎手术,椎间盘换了两截合金的,打了六根钢钉,起座很不方便”。常年强紫外线照射、长期超伏荷劳作,还使他患上了高血压、心脏病、痔疮等多种疾病,有一年突发脑血栓,救治70多天才逐渐康复,但他仍保持着一名优秀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积极同各种病魔作坚决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下育种的脚步。当我把几十年来精心收藏的剪报资料拿给他看,一封1989年3月28日他从海南岛寄给我的来信吸引了他的目光,看到那熟悉的笔迹,勾起了他以往美好的回忆,我大声念他信中写的“对每一个育种材料,从设计到选育,都以望子成龙的心情,寄托着成功的希望”时,他一下子兴奋起来,与我一起充满着激情又念了两遍,并急忙招呼身边的颜总拍摄下来,并嘱咐在一些重要的材料中一定要运用上。这句不平凡的话语,浓缩了登海半个世纪以来苦苦追求,渴盼为深爱的祖国快出成果、多出成果的真实心迹……
接着,我又把《登攀》书中有关他的主要作品及照片向他一一作了介绍,他饶有兴致地边听、边看、边问,“这些资料很宝贵,你太用心了,谢谢你,兆安!”他吃力地站起来,我赶快上前扶他,他却若无其事般的,握住我的手说:“走,到我家去看一看”,不容分说,拉着我的手就上了他的车。
不到十分钟,车就开进了登海最早创办玉米研究所的科研“圣地”,说是他的家,不如说是公司的高产育种园更为准确,过去我经常来这里采访,登海的家也长期安扎在这里,现在已成为公司玉米研究所的专属区域,对外不开放。一进大院的东边,车就停在了一片长势喜人,结着硕大玉米棒的紧凑型高产新品种展示田前,这一场景令人振奋鼓舞。登海跳下车,就按耐不住地拉我到玉米试验田里,把多年来辛勤培育的最新、最强的科研成果向我娓娓道来,“你看这个玉米棒子长得多漂亮,你再看这棵玉米长得多强壮。他们都是冲向世界的‘主力军’,我就不信比不过‘洋人’。兆安你过来,我们一起留个影”。登海那种敢为人先的成就感、舍我其谁的民族自豪感自然地流露了出来,此情此景,作为多年的挚友,我仿佛听到了登海那宽广胸怀里一颗永远跳动的中国心……
青纱万顷济天下。告别玉米研究所,我们一行又乘车来到了一望无际的诸冯试验场,这里堪称登海种业优质玉米品种最全、试验项目最多、示范面积最大的基地。据随行的颜总介绍,仅新品种展示田就展示新品种180多个,这让我大开眼界,既惊喜又敬佩。走进一块块整齐划一的试验田,齐刷刷一排又一排的玉米品种前,到处插着标有各种品种的牌子,从成名之作“掖单2号”到“掖单12号”“掖单13”,再到“登海605”“登海661”“登海618”……全面展示了登海种业从七十代至今不同阶段、不同产量水平的最具代表性品种,亩产从760公斤、1000公斤到1500公斤,忠实地纪录了登海爱党报国、奋进成功的全过程;还有登海种业承担的“十三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试验田;还有近年来脱颖而出、表现强劲的一批高产示范田、攻关田等等,这一切,无疑代表着未来中国玉米高产良种攀登世界高峰,实现中国梦的美好希望。讲起这些似自己孩子的宝贝品种,李登海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眉宇间乐开了花,完全忘了自己的腰伤,走起路来一溜小跑,手舞足蹈,不停地在育种田里穿梭,根本看不出是一个年近七旬的人。他握着棒大、穗位低的“登海169”,信心满满地说:“这个品种的高产能力、抗倒伏性和抗病性均超过国外种子公司在我国目前推广的最优秀品种。只要我活一天,就要为国家奉献一天!”他那坚毅的目光,豪迈的语气,爽朗的笑声,长久地回荡在我的耳畔,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为培育和推广适合在不同条件下生长的优良玉米品种,登海种业投资在全国各地布局设立了30多个规模较大的育种试验基地,累计投入8亿多元在西部设立了稳定的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基地,为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片绿油油的“金牌品种”前留下了我们兄弟俩的合影,它承载着我们的宝贵友谊和浓厚情意……
古人训“奢能灭志,俭以养德”。在过去与登海的接触中,他是一个朴实无华、生活相当节俭的人。用于科研上的投入,他毫不含糊,一掷千金;而不该花的钱,“半个铜板也心疼”。现在公司家大业大,身家数亿,他还那么“抠门儿”吗?回公司食堂的路上,登海夫人张永慧告诉我,去年为准备出席党的十九大,领他到市百货大楼想买双稍微好一点的皮鞋,一问价格最低800元,登海嫌贵扭头就走,在他的心目中一双鞋两三百差不多,价格再高了他就觉得有些奢侈了。听后我深感,虽然条件好了,但登海艰苦朴素的本色没有变,他还是从前的他。中午的饭菜与以往的记忆差不多,玉米棒、花生、地瓜,还有登海最喜欢吃的大葱蘸酱、玉米面粥……我这个农民出身的“笔杆子”也是对五谷杂粮情有独钟,永远吃不够。登海边吃边若有所思地说,“习反复告诫全党不忘初心,我的理解就是要经常重温和牢牢铭记前辈们创业时期的理想信念、奋斗精神和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以此鞭策我们永不忘本、继续拼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既是他对不忘初心的深刻感悟,更是对他自己的不断警醒与勤勉。
这番朴素的话语,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几十年来,我始终以登海为人生标杆,扎根大地,讴歌人民,先后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和中宣部授予的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荣誉。但与登海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相比还相差很远、很远……他永立世界之巅的远大目标,他一心报国造福人民的高尚情怀,他永不满足不断创新的登攀精神,永远是我一生追求的楷模,也是我们全社会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