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国家京津冀绿色协同发展战略,加快一体化进程,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主编,来自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24家单位参编的北京市地方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作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地方标准,经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由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共同发布。
《标准》充分体现京津冀三地特点,倡导以绿色理念为导向的建筑设计,提出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方法和技术措施,并完善了三地绿色建筑设计资料,对三地绿色建筑的建设起到了切实的指导作用,填补了区域协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空白,对京津冀三地建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侧重为设计人员提供设计方法,给出落地的详细技术措施,提供设计工具和设计资料,涵盖了评价标准全部内容,满足标准“应”条文至少达到评价标准的“基本级”。
引导设计人员进行正向绿色建筑设计,以绿色设计理念和方法做设计,在方案创作阶段融合绿色策略,鼓励充分利用被动措施实现绿色目标。
涵盖绿色建筑策划、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专项设计等设计全过程,对专项设计的内容提出要求,对运营的环节进行预控制,保证“绿色”贯穿始终。
标准要求兼顾京津冀三地,充分考虑三地的经济、文化、产业、标准、流程等差异,条文说明对三地不同之处进行解释说明,提供三地设计资料汇编。如室外气象计算参数、设计用降雨条件、围护结构隔声性能、乡土植物名录、集雨型绿地推荐植物。
同时,为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公安部等十七部门也于近日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胶东在线,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聚焦10大应用重点领域,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推广200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中心投影法、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建设一批应用体验中心和试验验证中心。推动各行业、各地方结合行业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特色,开展“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搭建国际国内交流平台,形成全面推进机器人应用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