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名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和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公布了2021年专业认证结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通过了专业认证,有效期6年。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持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积极推进OBE理念,拓展教学资源,探索人才培养新体系花生剥壳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显著成效。
抓好课堂教学,强化课程核心地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学院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单科进修、网络培训等,学习学科前沿知识、课堂讲授技巧、教学设计方案撰写、在线教学辅助工具应用等,不断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积极组织学院45岁以下青年教师参加讲课比赛,通过以赛助教,帮助教师提高授课水平和业务素质。学院督导专家、学科负责人、系主任和院领导等常态化开展听(看)课,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近3年,机电学院荣获学校讲课比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寇小希副教授荣获2021年度陕西省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抓好教育教学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原则,学院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路子、人才培养新路径。从“产学结合、虚实融合、自主研学、资源共享”四个方面探索智能农业装备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着力解决产业优质资源不足、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不够、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面向全校专业实施工程基础训练,《平台集成、 交叉培养,新农科人才现代工程能力提升的二十年探索与实践》获得陕西省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智能农业装备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与平台构建》获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杨福增教授主讲的“机械设计”获批陕西省一流课程。宋怀波教授主持的“农业信息智能处理实践课程的‘一体两翼’建设路径研究”获批陕西省教改项目。
抓好课程思政,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积极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思政示范课建设等活动,引导全院教师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做到课程思政点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使专业课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整理汇编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库,供教师交流学习,全力推动课程思政全覆盖。《工程制图》等4门课程思政优秀案例2022年4月在“新华思政”——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上线,面向社会共享,累计学习人数已经超过10000余人次。
抓好教材建设,紧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育人育才的重要载体。学院高度重视教材选用工作,成立由书记、院长任组长的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对拟选教材进行严格把关。通过组织专业研讨、集中学习等方式,统一思想,引导师生重视教材选用工作。制订了《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加强教材和课程建设暂行办法》,出实招鼓励支持教师编写教材,不断提升教材编写质量。
实验室房屋整体改造,创建良好实验环境。结合工程教育认证,对农业机械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机械原理实验室等8个专业实验室共计3000余平方米进行升级改造,使实验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区域规划合理,标识清晰,有效解决了实验室环境以及仪器设备的分类、放置等问题,保障了学生实验的安全顺利进行。针对各主要专业实验室制作教学和操作实训视频,加强实验室安全知识宣传教育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实验课程资源。
积极申报专项资金,补充教学硬件资源。根据专业认证、一流专业建设要求,结合新增专业建设、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设备紧缺程度等,学院统筹规划,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精准编制实验条件建设项目,积极申报、争取各类改善办学条件资源和项目,购置拖拉机、装载机机械实训台、液压教学试验台、无人机、车辆底盘集成控制快速原型仿线余台(套),保证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5个专业1600余名学生20余门课程的实验教学需求。
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双创”软实力。依托工程训练中心、学院各系、各课程组,打造“1+6+X”创新创业竞赛平台体系。动员教师参与学科竞赛组织工作,成立专家组给予指导,多方筹措支持经费,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智能农业装备大赛等。以赛促教,组建多学科交叉指导团队,将各类竞赛所需具备的机械、电子、控制和数理等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融入到竞赛指导和学生培养过程中,深入拓展学生知识结构,不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以赛促学,学生充分利用学院创新创业平台资源,通过调研、设计、制造、装配和调试等系列竞赛环节的实践,提高了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2022年,学院获批学科竞赛类项目17项,面向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类、计算机类、水利类等多个校内专业。在2021年中国大学生2021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中,获得两银一铜的历史最好成绩。在2022年第七届国际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中,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优秀奖3项,同时我校再次荣获大赛高校“优胜杯”,创下我校参赛以来最好成绩。6月29日,在两年一届的机械工程领域顶级赛事,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8项、三等奖2项的历史最好成绩。
校企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校企双方紧密结合、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学院通过中青年教师实践锻炼、开展协同育人项目、共建校外实践基地等让师生走出去;建立产学融合教学队伍、校内校外联合参与教学环节、共建校内实验室等把业内人士请进来,做实做细校企合作,全力推进协同育人。
师生走出去,提高实践能力,服务现代农业。为促进中青年教师深入一线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不断提升社会实践能力。2020年至今,学院已经组织32名青年教师前往西安亚澳农机集团、西安都市农业示范站、学校试验场站等地开展驻点实践锻炼,提升青年教师实践能力,为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激励教师参与产学联合,参与企业工程实际,把前沿理论传递给企业,把现场问题和先进技术带回学校,促进校内教师增强工程背景。吴婷婷副教授等4位教师分别与阿里云、青岛海德城生物工程等6家公司合作,拓展课程资源,探索人才培养模式,2021年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项。学院先后与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潍柴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合众思壮导航技术有限公司等行业优势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涉及无人驾驶、丘陵山地农机具研发、智能农机装备等农业机械领域中技术先进、产业应用广泛的工程案例资源和优质科研成果资源,丰富学生实践教学内容。至此,学院共有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16个,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业内人士请进来,加强资源整合,提升育人功能。结合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实际需要,学院利用和共享社会优秀人才资源,制订企业教师选拔方式、职责和考评标准及激励措施,同时加强对企业教师的定期培训,逐步形成稳定的产学融合实践教学队伍。在2020年首批产业教师的聘任中,学院选聘8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技术骨干担任产业教师,开展合作育人。深入中国一拖、中国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法士特等行业知名企业调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202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中,为保证每个答辩组至少1名企业专家参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学院邀请16家企业的17名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负责人、总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与校内导师共同进行指导和考核。校内校外专家联合答辩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也为企业深入了解我校的专业特色及学生综合能力提供了机会,得到了企业和学生的认可。
通过抓好课程建设、改善实验条件、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等,机电学院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条件改善、协同育人、学生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机电学院共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新增“智慧+”系列专业1个。2019-2021年,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20余种,荣获国家级奖项120项、省级289项,获奖学生累计达1000余人次,在机械领域的顶级赛事全国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工程实践与创新大赛中均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72篇,授权专利175项;获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4项,学生参与热情高;升学率逐年增高,2022届本科毕业生升学率达42.11%,一批优秀学生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继续深造;毕业生到上汽大众、比亚迪等行业知名企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人才培养质量获社会广泛认可。